3月2日,《河南日报》于第4版教育报道了我校突出“六心”打造“六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链接网址:
《河南日报》(2017年3月2日第4版:评论)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03/02/content_123951.htm?from=singlemessage
突出“六心”打造“六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本报记者 张建新 本报通讯员 曹萍 王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学院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突出协同创新,推进内涵发展,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育的基本思路,突出“六心”,着力打造顶层谋划、思想引领、核心价值观引导、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顶层谋划突出“用心”
突出党委的引领作用。学校党委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树立“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育人”的思想观念,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管理、服务相融合,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职责明确、渠道畅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构建科学的工作体系。学校建立并完善了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教职员工全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校党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通报会和工作协调会,理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学校先后制定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贯彻落实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学生政治学习制度》《学生德育记实考评细则》《学生德育考评规定》等文件,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科级以上干部任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结合起来,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思想引领突出“入心”
强化理论教育的主旋律。学校通过落实“1+1+n”模式,即出台一套规章制度,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主题,采用“带着问题学、集中研讨学、现场考察学”等n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党的十八大以来,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60多次,创设了“党委会+”理论学习模式,坚持党委会前安排中心组学习,班子成员围绕学习主题“轮流为师”,人人讲“党课”。举办形势报告会和理论研讨会近30余场。宣传部、组织部和学工部建立了各具特色、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党建网站、新媒体平台。
抓牢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校党委坚持办学把握好“一个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守好“三个阵地”即课堂、讲坛和宣传阵地,先后出台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办法》《教材管理办法》《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处置工作机制,严格课堂教学、教材编审、讲座论坛、学术交流、社团活动以及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管理。学校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刊发宣传稿件(新闻)500篇(次)以上,展示了学校的良好形象。学校还拓展团属宣传阵地,依托微信、微博、微邦等新媒体平台,构建了“网络评论员、网络宣传员、网络文明志愿者”2000余人的三级网络队伍。
核心价值观引导突出“走心”
多渠道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通过成立“八大中心”、抓好“四项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先后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思想政治辅导员培训中心、大学生骨干培训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社团管理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服务教师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干部培训班、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领导干部在线学习、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等,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师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到平顶山市和省内外其他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学校已连续近十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多名教师带领学生获得2015年、2016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优秀课题成果奖。
多形式推进师生道德建设。学校出台了《平顶山学院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抓好“一项载体”,即道德讲堂;开展“十项评选”,包括“六型机关”“文明单位”“志愿服务标兵”“我最喜爱的教师”“感动平院十佳大学生”“大学生自强之星”“优质服务标兵”“五好家庭”“教学名师”“善行义举榜”“结对帮扶先进个人”等,使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多维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依靠“一团体”,围绕“十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团体”即学生社团。全校现有学生社团93个,在册人数14365人,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各学生社团围绕国庆节、建党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日、宪法日、劳动节、教师节、中秋节、清明节、植树节等重要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课程建设突出“全心”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在专业建设上坚持“三进三问”,即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两课”(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两校”(党校、团校),进“工程”(青马工程、干部教师培训工程);思想政治工作问计于基层,拓展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径;问需于师生、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问知于实践,验证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第二课堂的塑造作用。学校坚持把“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来抓,每年定期组织运动会、文化广场、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大学生宿舍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毕业展演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家级赛事活动,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00多项;学校雅乐团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雅乐团,表演的《古应风云》再现了古应国宫廷礼乐文化,受到海内外同行瞩目;舞龙队在全国各项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队伍建设突出“专心”
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从立德树人的要求来认识和统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四个坚持”,即坚持严把关,思想政治课教师把好关口;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把政治上过硬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传帮带”、集体备课、听课三个传统;坚持走出去,打造“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实践基地”,通过带领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新方案教学研究、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学校抓住“建制度”“重培养”两个关键环节,努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一是建制度,提供政策支撑。完善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和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制定了《平顶山学院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制作了《平顶山学院学生工作手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二是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就业指导服务和创新创业等内容,按计划、分批次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岗前培训、专项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鼓励学生工作干部队伍进修深造、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不断提升队伍的综合素质。鼓励和支持学生工作干部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理论研究,设立研究课题,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党的领导突出“核心”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科学性,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领导班子成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团结意识,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领导班子和谐团结、办学治校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干部选拔任用、反腐倡廉四项基础制度,完善和落实规范权力运行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检查问责两项制度机制。校党委制订《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方案》,完善健全考评与监督机制。先后制定并下发了《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实行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完善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王文鹏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平顶山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展示出自身的特色,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将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对照分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特色和薄弱环节,探索“大思政”新路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践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新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