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来源:厚德网  时间:2011-03-25  点击数: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一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是胡锦涛总书记继去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讲话。讲话高屋建瓴、内容深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依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强调优先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必须进一步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这一深刻的变革要求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动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是关键,核心是人才,基础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并以战略目标体现优先发展,以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更加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更加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满足老百姓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愿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随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二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更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认真调整教育结构,增强教育适应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要不断增强教育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主动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结构,更多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注重系统培养,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加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更加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推进考试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发挥有力的导向作用。考试评价作为指挥棒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指挥棒要指向全面素质教育。教育评价全面了,教育便容易全面;教育评价关心素质,教育便也关心素质。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运用多种灵活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三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这指明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方向,也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努力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改善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研究出台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教师等支持政策,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加强规范管理,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努力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要按照中央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坚决简政放权,坚持依法治教,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把政府该管的切实管好,把不该管、管不好的坚决放开,克服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更多地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努力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以教育开放凝聚人才培养的新优势,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形式,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平台,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师团队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认真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完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尊重和鼓励各地各校的改革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要努力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重大政策出台前必须充分论证、公开听取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和形势分析,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四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选择。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教育公平,要坚持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项目支持促公平的思路。要着力扶持困难群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切实保障入学机会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切实保障教育过程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要切实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更加重视研究与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凝练工作重点,切实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优先选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要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着力破解“入园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力化解“择校热”,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职业院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更加重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支持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要坚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次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要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师素质,实现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公平配置,进而为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教育质量根本在教师,一代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几代人的成长。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教师都是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适应“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占中小学教师总数70%以上的县镇和农村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进程,关系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成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灵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核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是有力保障。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事实证明,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能具备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断探索的动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大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技术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关键要抓好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各个环节。要适应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师范教育模式,提高师资培养水平,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加大培训投入,增强培训实效。要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完善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岗位管理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完善退出机制。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长期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从教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赢得社会的尊重。同时,要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

——六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只有进一步凝聚人们的共识,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

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随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成为党政领导的共识和“一把手工程”。从中央到地方,从理念到行动,教育优先发展如浩荡春风吹绿祖国大地。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更加需要党政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把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到科学政绩观的高度,纳入政绩考核,树立“优先发展教育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长久的尽职尽责”的执政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

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科学的规范制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我们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

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建立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科学规范制度。要求在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的同时,提出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特别要切实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制度保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位。

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强大合力,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社会氛围。教育是全社会、全民族的根本大业,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努力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广泛宣传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教育优先发展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我国正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优先发展教育形势紧迫,任务重大。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够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

Copyright © 2018  厚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学院党委宣传部设计制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