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来源:厚德网  时间:2011-03-25  点击数:

加强社会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规划社会建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建设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特别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对于我国顺利实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规划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中国国情出发规划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从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看,超越基本国情,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社会建设,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只有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实现社会建设的较快发展。五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五年到十年发展面临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就这些重大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战略和措施,是一个务实、鼓舞人心的会议,为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党历来注重国情社会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谋划发展。同时,针对我国有限的财力、物力状况,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必须和国力相适应。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实际,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方针,从而为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党又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强调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赞誉。

但是,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社会建设中,搞好统筹兼顾,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各方利益。一是要统筹兼顾各项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成功。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五个统筹”,集中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思想。在统筹各项事业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小康社会的合力。二是要统筹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建设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社会组织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要积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社会建设。三是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我们党通过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及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才能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更加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原则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我们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尽管在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即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始终。这是因为,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一直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就把社会建设与公平正义统一起来。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努力建设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关系,希望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公平正义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目标。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风险与挑战,要求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代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价值的彰显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理顺机制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价值理念。

在社会建设的不同阶段,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围绕社会建设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沿着什么样的路径推进等重大问题,提出过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为了解决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还提出要从“大社会”着眼、“小社会”着手的新思路。所谓从“大社会”着眼,就是要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从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社会建设的含义。要从“四位一体”的高度,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所谓从“小社会”着手,就是要从具体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着手,在实践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重点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和谐。近些年来,我们党在以往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更加强调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对社会建设的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起步较晚。作为一项新的事业,社会建设的许多方面我们还在摸索中,其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面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四个“更加注重”的具体要求,再次强调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就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四个“更加注重”,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彰显和对民生建设的真切关怀。这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将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展望“十二五”,宏伟蓝图赋予我们更加神圣的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2018  厚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学院党委宣传部设计制作, 版权所有